Featured image of post Do we think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languages?

Do we think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languages?

學習語言雜感

最近在學習韓文,發現韓文的動詞型態非常有趣。水平來看,每個動詞都有現在式、過去式、未來式、命令式…等多種型態;垂直而言,動詞們又被「敬語」態所影響,每個動詞一共有正式敬語、一般敬語、半語等三種樣態。用另外種角度來詮釋的話,很像是在韓文的 context 中,動作被「時間」、「意圖」、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」所劃分與定義著。另外,韓文大量使用了中、美元素,再轉換為自身的文字,給人一種喝了明明是新口味的飲料,但內容物讓人很熟悉的奇特的感覺。

對韓文的種種發現讓我感到很有趣,於是我開始逐一比較之前學過的語言,對我而言最鮮明的特色:

  • 首先是最熟悉的英文,每個動詞只被「時間」這個維度所切分,不會有其他因素影響動詞的轉換。所有的 letters 由僅僅 26 個字母組成,代名詞以人稱狀態(性別、單複數)區分。相較於其他語言,英文給人感覺沒有太多的預設,有種簡易的感覺。
  • 接著是西班牙文,對我來說最特別的莫過於西文世界中,把所有名詞區分為男性/女性的特點,讓人感覺西文的世界觀裡性別很重要,男的有男的的特色、女的有女的的特色,會被重視、區分開來。另外,西文的動詞型態不僅被「時間」所劃分,也會依據「人稱狀態」劃分,與韓文相同,也會依據「意圖」(命令、推測)做劃分。
  • 至於母語中文,相較於英文/西班牙文/韓文,有 alphabet/character 的概念,中文的每個字都是象形文字,難以用少量的元素拼裝成不同的字,截至 2025 年 9 月 unicode 已經收錄了至少 15 萬個中文字體,因此相較於其他語言,要讀懂中文,必須要擁有一定量的閱讀中文字的能力才行。

如果用比喻的話:

  • 中文的文字核心感覺很小,每個字像是一個小宇宙一樣有自己的意思、書寫方法,但他們必須像樂高一樣,得經由組裝,才可以形成一個句子,形成時間、先後等文意,以及表達你我他她人稱、性別等狀態(他來了、他要來了)
  • 英文的文字核心稍微擴大一點,每個動詞靠著 ed / ing 表達樣態,每個名詞由26個字母組成,簡單的二元分類性別,擁有很大的靈活度,但是更多的型態也必須靠著組裝擴大文句的意思(he came / he is coming)
  • 西文的文字核心就比較大一點,每個動詞依據不同的型態,可以有不同時間、狀態的意思(va / vino / esta viniendo),每個名詞也內建了不同性別,有種擬人化、擬真化的童趣感;
  • 韓文的文字核心也是算大的一種,除了跟西文一樣動詞會依據時間、意圖區分,更會用「人與人的距離感」區分(안녕하십니까/ 안녕하세요/ 안녕),是我覺得很獨特的,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他們重視情感距離、上下關係的民族特性。

The thinking for speaking hypothesis

思考至此,我開始認為,每個語言的設計或許相當於是表達了每種語言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,使用該語言的人,經過經年累月的學習將語言烙印在腦海,卻也會被規則所內化,這樣是否代表語言也會影響學習語言的人的思考方式?使用某種語言的人,是否潛意識下會接受某種價值觀,形成某種個性?

BBC 在 2020 年有隻影片有談論到這件事情。有位學者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理論:The thinking for speaking hypothesis。這個假說提到,語言的結構會影響我們的思維,使我們在使用該語言時,特別注意現實中與該語言相關的重要特徵。語言涉及某種形式的「影像模擬」,而這會影響我們對某些事件的感知、理解方式。

有個實驗是讓受測者在眾多的、光譜漸層排列的色塊中選擇一個,30 秒後,再請他們重新從眾多色塊中,挑出哪一個是剛剛看到的色塊。

在受測者中,英文使用者大多難以再次把色塊正確挑出來,但 Himba speaker (納米比亞地區的語言)卻可以輕鬆地把那個色塊從相似的其他色塊中挑出來。學者指出,會有這樣表現的差異,是因為「顏色」在 Himba 是關鍵要素,他們的語言系統細緻的 encode 了許多種不同顏色,因此他們的大腦自然的可以輕鬆解譯、分辨不同的顏色。

We are almost certainly given to think in a particular way

更早以前(2018 年)在 TED 上有隻我很喜歡的影片,由 Lera Boroditsky 講述,介紹語言與文化認知之間的關係。

她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:在描述一起意外事件,英文和西班牙文分別會怎麼描述呢?

英文使用者會形容 He broke the vase,因為英文結構需要有主詞 + 受詞;西文使用者會形容 El jarrón fue roto,因為這是一起意外事故,通常西文 context 描述意外時,會著重在事件主體,使用不同的語法結構。因此,英文使用者比較會記得是誰發生了這起意外,而西文使用者比較不會記得是誰做的、但是比較會記得這是一件意外、記得事件的意圖。

不同語言的使用者,會依據語言的規則要求,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地方。因此,兩個人看到同一起事件,最後卻會記得該事件不同的細節,這跟語言使用的特性密不可分。Language guides reasoning of events。

學習新語言的心態

思考至此,不禁在想,學習一個新的語言,就代表我即將 include 進這個語言的某種特性,這是否是我所想要、預期的?長時間學習英文讓我接觸了自由、兼容、幽默自嘲、理性的美式文化,學習西文讓我體會南歐人隨興、浪漫的文化外,語言上也練習了用更精簡的方式去表達一個動作、一件事情,並對生活上的各種物件注入情緒,賦予他們情感意義;韓文方面,雖然對於敬語這件事情感到尊重而不理解,但韓國產出了很多我所喜愛的文化特色,比如他們的影視作品、某些歌手的創作,如果可以因為學習韓文而更貼近創作者的心境,那感覺也會很不錯的。

Written By Elaine Hsieh, Taipei Taiwan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